课程后记
7月30日,13个学生小组完成了课程成果汇报与交流,与此同时,历时两周的2022数字人文暑期工作坊圆满结束。本次工作坊内容涵盖了数字人文方法讲授、专家讲座和小组项目实践等三个环节,课程设计以研究和项目实践为导向,首次尝试了文理生混合编队,立足于真实学科问题进行小组研讨和课程实践,产出了一系列满意的研究成果,课程效果收获了学员的高度评价。



招生和录取
2022年6月8日,由北京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数字人文暑期工作坊正式启动招生报名,我们于北大数字人文中心微信公众号“数字人文开放实验室”和官方网站“pkudh.org”同步发布了工作坊招生信息。截至6月19日报名截止,共收到近千份报名和咨询邮件。报名学员分布在国内外二百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覆盖了一百余门类的学科,其中境内学员占88%,境外学员占12%,除北京大学外,还有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专业背景方面,文科生主要来自于情报学、传播学、中国古代文学、情报与档案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理科背景学生主要来自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研究领域。学员以硕士生居多,其次为博士生和本科生。
课程内容设置
课程设置了研究方法和技术讲授、专家讲座和项目实践等三个环节。数字人文研究方法部分,旨在讲授数字人文研究方法,培养学员技术技能,内容包括:人文计算与数字人文、数字人文平台及数据库、数字人文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数字人文中的本体应用、 文本分析与挖掘、社会网络分析与可视化分析。为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特别邀请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利用数字方法进行人文研究的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开展多场专题讲座,专家背景涵盖历史学、语言学、历史地理、考古文博学、文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项目实践方面,课程设计五大选题方向与一个自选题方向让同学们进行分组选择,每个小组按一定比例分配文科生和理科生,实现文理混合编队。部分学员自带选题来到暑期课堂,其中与语言学、历史学、中国文学相关的选题较多。


课程成果
据学员反馈,本期暑期课让大家收获最多的就是小组实践环节。我们按照文理学生混合、线上线下协作及选题兴趣等原则,将全部学员分成13个课题小组。通过数次小组研讨、头脑风暴和团队协作,学生间共同制定完成研究计划、案例调研、选题问题分析、数据获取和标注、数据建模和算法设计、选题成果呈现等内容,过程中文科生发挥了学科基础优势,在选题研究上提供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分享,而理科生则基于技术背景提供数据和算法方面的选题研究支撑,这种合作模式也让大家真实体验和感受了一次数字人文研究的魅力。
本次暑期课选题内容围绕空间人文、思想史、文学分析、领域本体等四个数字人文重点研究领域展开,共顺利完成了13个选题研究和成果呈现。优秀的课程成果,我们将继续支持和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形成可发表论文。
后期总结
课程结束后,收到了学员高度评价,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和实用性让同学们在方法技能和学术视野方面得到增长,小组实践让大家在跨学科沟通、协作方面,以及以数字人文视角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上有很大提升。我们在课中和课后分两次对课程进行了全方位复盘和总结,并与哈佛大学数字人文暑期课教研团队分享了办课经验和感悟。数字人文暑期课既是技术和知识讲授传播的课堂,也成为了文理科融合碰撞、建立学术联系、共同探寻与研究跨学科问题的有力平台。
最后,衷心感谢参与本次暑期课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指导和授课,感谢各位学员的努力和优秀表现,感谢北大数字人文中心教师团队、助教和工作人员的精心筹备,感谢北大研究生院对课程工作的支持,感谢关注数字人文领域和学科发展的校领导、专家学者和同学们。期待我们明年暑期课再见!